巴菲特之道可学吗?

2024-05-09
今年5月,万众瞩目的奥马哈与往年相比有些不同。去年此时,人声鼎沸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现场,查理芒格还在巴菲特身旁,时不时贡献些犀利点评或段子,如今挚友已逝,今年奥马哈的春天只剩一位老人了。在2024年股东大会来临之际,笔者想分享巴菲特工作生活中一些相对鲜为人知的趣事轶事,以更鲜活地展现他的个性、他的独特及他的不可复制。


1.jpg
去年股东大会是芒格最后一次出席

在美股经历了一轮持续数年的牛市后,许多人都认为在美股市场赚钱极其容易,甚至有不少投资者因买了纳指ETF等躺赢后更是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堪比股神。用朱宁教授常用的一个段子来描述——很多人觉得自己虽然不是巴菲特,但跟巴菲特差距也不大。一段时间相对顺风顺水的投资体验的确容易让人陷入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但在美股市场投资就真的如此简单吗?

网上流传着近3年及约近10年巴菲特与木头姐的投资业绩对比,作为科技股女神,木头姐的旗舰基金ARKK的确曾有过无限风光的时刻,尤其在2020年创造了惊人的148%的回报,因其耀眼表现被称为女巴菲特。但之后的形势急转直下,ARKK2021年下跌约24%,2022年继续下跌近67%,在近3年及成立以来都跑输了伯克希尔。
2.png


随着巴菲特年纪渐长,各种质疑接踵而至,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截至2024年4月26日,伯克希尔在近3年及近5年中依旧跑赢了标普500指数,要知道伯克希尔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其投资业务中所管理的资金也是海量级别,这样的规模对于主动投资是地狱级难度,因为这意味着必须放弃绝大多数机会。在耄耋之年尚能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如果把时间拉长到30年甚至更久,能与巴菲特匹敌的不是稀缺,而是可以说没有。回望过去,与巴菲特同期或比他更晚成长起来的曾在投资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多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策略曾大获成功,过段时间便失效了;有些人曾无限风光,转眼却被危机淹没。

资本市场是一个特别容易造神又特别容易“毁神”的地方,用俗话说,待的时间久了,见证的历史多了,对很多人就祛魅了,不然就回顾下华尔街曾造的神们留在神坛的还有几位?回想下A股历史上多位红极一时的明星基金经理今在何处。股票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唯一的确定性就是它充满着不确定性。即便是诺奖得主领衔的神仙团队LTCM都被不确定性锤打过。他们曾信誓旦旦地告诉巴菲特,6个sigma、7个sigma的事件对他们不会有影响。结果,现代金融学的奠基者们被7个sigma之外的事件击倒了。

纵观历史,综合业绩时长、管理规模和投资回报,没有人可以与巴菲特匹敌。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后期对投资不感兴趣了,四十多白了发的彼得·林奇在巅峰时期选择了隐退,30年年化30%的德鲁肯米勒和他击垮过英国央行的前老板索罗斯早退出公众视野管理自家家办去了,因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的大空头们也多是昙花一现,只有在11岁就开始买股票,经历过石油危机、科网泡沫、次贷危机、美股熔断,抵挡得住赚快钱的诱惑,也乐于在恐慌时捡钱的巴菲特,以令人惊叹的精力、持久度和热爱几十年不间断地保持着对事业的热诚,在即将迈入94岁高龄之际,还在书写着他的传奇人生。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

无论是在他的访谈还是文章中,巴菲特总是把他的投资之道描述得很简单,那便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这也是他过往能安然度过各种危机的根源。这个理念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极少有人意识到这么做的门槛有多高。正如米开朗基罗曾说过,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达到这样的精通熟练付出了多少努力,那就不会显得那么美妙了。在巴菲特的例子里也是如此,在他朴素的投资之道背后,不仅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有极致的努力。

近似天才


很多人没意识到的是,他首先是一位近似天才的人。熟悉他的人知道,他跟他的两个姐妹都做过IQ测试,三个人都是天才级别。从小到大,因为一直跳级,他一直是班里最小的学生。对于自己极度聪明的弟弟,他姐姐回忆道,“他有个室友是我的好朋友,那位室友说自己一直在学习,而Warren会在考试前15分钟到场,然后用他的方式拿到高分,这让人抓狂”。无独有偶,他大学同学Peterson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巴菲特在9月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就读完了一学期的书,在没有再打开过书本的情况下一整个学期都能拿A”。


3.png
巴菲特与姐姐Doris和妹妹Bertie

巴菲特传记的作者也提到过他强悍的学习能力和远非常人能及的记忆力,他的脑子就像一个没有容量上限的硬盘。他对一家企业的基本面能熟知到什么程度呢?据传记作者回忆,当她第一次去奥马哈见他的时候,他带她去参观了伯克希尔旗下产业之一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在当时是全美最大的家具店,占地面积约100英亩。他会边走边介绍,“这是我们销量最好的床垫,我们每平方英寸的利润是2美金”,“那块地毯是我们棕色地毯中销量最好的,我们每周能卖2000码,利润率是22%,但这周我们打折了,所以利润率到了11%”,“再看这边这款,这款虽然不是我们的销冠,但这款不需要打折,所以虽然我们这周可能只卖了1500码,但我们能赚20%”,“你再看这些,Rose(家具城创始人)不喜欢亏本出售,但我说服她了,这款清掉库存更好,所以我们相较成本亏了20%”...一排接着一排,巴菲特不停地介绍着各种款式的销量和利润。也正是在那一刻,作者意识到了巴菲特绝非常人,毕竟这只是他商业帝国里几十种生意里的一种。等他们回到他办公室时,他还向她展示了喜诗糖果店铺的周度销售数据,并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一周Santa Monica店比Sacramento店的销量更好。这就是对生意细节的把控上巴菲特能做到的程度。

宏观大师


然而巴菲特不仅在微观层面能够将生意中的各种细节掌控到如火纯青的地步,他其实还是一位被低估的宏观大师。虽然巴菲特经常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法预测未来,但他其实有着极强的风险敏锐度和对宏观形势的把控力。

震惊世人的911事件发生之后,巴菲特一度非常生气,因为在911发生的6个月之前,他曾把伯克希尔旗下两大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叫来,National Indemnity的Ajit Jain(也是目前伯克希尔保险业务的负责人)和General Re的负责人,他告诉他们,调研下他们的保险业务对世贸中心的敞口,如果那两栋楼发生了什么,伯克希尔会损失多少;当他得知数字的时候,巴菲特告诉他们,“等7月(商业保险常见的更新月)来的时候,我希望你们尽可能地不要更新那些相关保单”。Ajit听话照做了,而另一位没有,这个不听老板指令的举动让伯克希尔损失了24亿美金。巴菲特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他感知到了风险也做了相应的指示,而那位负责人完全无视了他的话,造成了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即犯了不该犯的错。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在911发生前的6个月有这样的举动,他答到,他并不是在做预测,他也没有预测,但是他知道,之前曾发生过恐怖袭击,他旗下的公司有集中的风险敞口,此外这个世界总体来说就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这就是巴菲特对于风险惊人的敏锐度。正如芒格常说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会去那里。

无独有偶,次贷危机爆发的4年前,巴菲特的一个朋友想买房,便告诉了他这件事,他得知后停顿了一会,然后问到,现在退出还来得及吗?他告诉她,他认为之后房地产市场会有一次大跌,但“如果你能持有10年,你能以现在买入的价格出售”。因为这位朋友当时已经签了合同并付了定金,于是她还是买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巴菲特在2008年说,自己并没有预见到房地产崩盘。所以他应该是在2004年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没有预料到泡沫会越滚越大直至衍生出冲击全球的金融危机。而这个故事里最神奇的是,他朋友在买入10年后的确以入手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这不是靠什么神秘力量,他只是太擅长评估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太善于将各种零碎的点连接成线、拼接成图。

极度专注


《滚雪球》的作者曾问过巴菲特,如果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一个原因,会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专注(focus)。事实上,在巴菲特跟比尔盖茨初次见面后,盖茨的父亲便让他们每个人在一张纸上写下对他们帮助最大的词。他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专注这个词。

巴菲特能专注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在专心地做什么,他可以做到对外界的变化完全不为所动。作为一位资深的桥牌迷,巴菲特通常每周在线打三个晚上。有一次在打桥牌时,一只蝙蝠飞进了他在的房间,随后开始猛击墙面又被卷在窗帘里,发出很多噪声,家人尖叫着叫他帮忙,他却不为所动,事实上,巴菲特从来没有转动过他的脸,他的手也不曾从鼠标上移开过,他淡定地说道,“这没有打扰到我”。因此家人只能打电话给害物防治人员,在约一个小时的处理过程中,巴菲特一直在玩桥牌,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显示器。

除了商业世界外,他不关心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他甚至说不出自己卧室墙壁的颜色。巴菲特的专注甚至到了芒格都无法匹敌的程度。除了投资本业外,芒格一直对建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亲自设计过自己捐赠的大楼。反观巴菲特,对创造复利以外的事他几乎都不在乎。他不像很多富翁那样急于展示自己的艺术品味,而是直言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如果你曾经去过奥马哈,打卡过巴菲特至今已住了66年的家,光顾过他最爱的牛排馆,你会不由地感慨,他可以选择住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他却选择了简朴的家乡,他可以买世界上任何一座房子,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住在对于他的身价来说很简朴的家,他可以尝尽各种顶级美食,他却很常规地吃着麦当劳和普通餐厅的食物,他说“我穿毛衣和卡其裤就很开心,我不需要华丽的衣服,我也不需要精美的食物”。虽然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大众想象中长达几十年位于富豪榜前列应有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但也正是这样的“简单”让巴菲特能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他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事上,毕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复杂的环境会给感官及思维带来混乱。


4.png

巴菲特的家位于奥马哈的中产社区,每年股东会期间都会有许多人来打卡


5.png
巴菲特在奥马哈最喜欢的牛排馆

巴菲特在办公的时候更是不喜欢被打扰。他的一位朋友曾将他的办公室形容为就像在一个布谷鸟钟内,为了保持安静,他会一直关着门,他甚至一直关着木质百叶窗,因为他不想因窗外的天空分心。巴菲特曾说过,“如果我对一个新主题感兴趣,我就会想要读有关内容,我想要讨论它,我想要见参与其中的人”。如果巴菲特要买一家披萨店,他不会只看这家店的财务报表,他会从小麦粉的价格开始研究;他会学习一个披萨面团需要多少水,水的价格是多少;他会掌握有关披萨酱他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他会去了解奶酪和其他需要放在面团上的配料;他会去研究不同型号的披萨烤炉,它们的价格、运营成本、维修成本、折旧率;他会去了解雇员和外送员的工资水平和流失率;他还会去了解店铺的租赁条款…当巴菲特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有着激光般的专注。

他的专注还体现在对自己能力圈的恪守和对股票的选择上。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在自己《击球的科学》一书中这样描述:对于一个击球员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巴菲特认为,在投资上亦是如此。股票市场中有种让人过度频繁进行操作的诱惑,因此,有所不为和耐心都是重要且稀缺的品质。经历过市场波动尤其是极端时刻的人都知道,贪婪与恐惧是极难克服之人性的弱点。无论是过去科网泡沫时大涨的科技股还是去年以来人工智能狂潮中暴涨的AI股,不懂、不在能力圈内就是不投,你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克制。即使跟盖茨那么多年朋友也没有买微软,很早就认识并看好贝索斯也没有早早买入亚马逊,买入苹果也是把它视为消费股而非科技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不后悔错过了这些大“牛股”。巴菲特曾说过,“明确你自己的游戏,认清你在哪里会有相对优势非常重要...我完全不想参加其他人比我有优势的游戏”,因此他不会为错过任何在自己能力圈外的机会而感到后悔,他只反思自己能力圈内没做对的事。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抑制住人性中想要快速赚钱的冲动非常难,需要有平常人没有之平常心。
6.png
综上,巴菲特之道即可学又几乎不可学。一方面,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学之处在于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要远离烂公司或者直接买入指数基金;另一方面,要真正地践行巴菲特之道却相当之难。长期在选股上保持高胜率的难度极大,对人的要求极高,有些人一时的成功更多是得益于时代的beta或运气,而非自身选股能力的alpha。除了以上提到的巴菲特非常人能及的天赋与日拱一卒的精进外,他还有其他普通人没有的优势,例如旗下的保险业务让他得以用保险浮存金进行投资,还例如他会深度参与一些公司的管理,包括给CEO提各类建议、鼓励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等。事实上,巴菲特自己也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学他:“普通人的认知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股票的选择,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买”。

在巴菲特无可比拟的长期投资业绩和历史地位背后,是一位极度专注、极致理性、学习能力极强、兼具对微观细节惊人理解力、记忆力和对宏观形势超凡敏锐度和把控力的天才,叠加他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见证了美国国运的兴起,有一位他称之为很幸运拥有的父亲,有芒格这样互相增上的人生搭档,以及自己的超级长寿。可以说,基本没有人能达到或超越他一生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又一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希望以此篇中提及的故事来展现一位更为鲜活的股神,也借此来表达个人对他的崇敬之情。在我看来,他就是投资世界里天时地利人和的极致组合,一位为创造复利而生的不可复制的传奇。



免责声明:
本材料仅代表作者截止至所示日期的观点,该等观点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恕不另行通知。衍联基金无责任或义务更新本材料所载信息。
本材料仅供参考且不得被用于任何其他目的。对本材料以及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数据、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衍联基金不做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本材料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任何形式的推介行为,或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衍联基金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材料中的内容所引发的任何损失负责。